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宁国市政府(办公室)> 新闻发布> 政府新闻发布会实录
索引号: 11341702000111222F/202112-00010 组配分类: 政府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机构: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宁国市“乡村振兴”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文号:
生成日期: 2021-12-06 发布日期: 2021-12-06
宁国市“乡村振兴”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时间:2021-12-06 17:04 来源: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发布会主题:乡村振兴   

  发布会时间:2021年12月6日上午11:10   
  发布会地点:市政府会议中心大会议室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通报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新闻发布会出席人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双喜、交运局一级主任科员任先泽、民政局副局长许海英、文旅局副局长李庆华、商务局副局长陈刚。
  出席媒体:市融媒体中心、宁国政府网。
  新闻发布会议程: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双喜通报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交运局一级主任科员任先泽通报“四好农村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民政局副局长许海英通报通报优化民政政策服务乡村振兴有关情况,文旅局副局长李庆华通报以全域旅游发展做强乡村“美丽经济”有关情况,商务局副局长陈刚通报农村电商和消费促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双喜通报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省乡村振兴工作县域划分,我市被归类为一类县先行示范区,我市紧紧围绕“先行示范”标准要求,重点突出“健全体制机制、明确工作重点、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巩固拓展我市困难群众帮扶成果,扎实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宁国样板”。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困难帮扶持续巩固
  我市不是扶贫任务县,没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期,我市重点开展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全市75户194人困难群众全部实现脱困。今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从4个方面全面发力,进一步巩固了困难群众帮扶成果。一是强化组织。在市农业农村局加挂市乡村振兴局牌子,主要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站,每个村确定了1名乡村振兴专干。二是压实责任。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帮扶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调整市直单位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的通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结对帮扶单位,强化落实困难帮扶责任。三是网格管理。通过多网融合建立网格3212个,对全市92632户农村人口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集中排查,摸排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3人(宁墩镇吉宁村汤军户),及时纳入动态监测,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要求,制定就业、社会兜底、医疗和社会帮扶等帮扶措施。四是强化监管。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家庭为重点,建成覆盖全市、统筹城乡、部门协同、定期更新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截止目前,纳入低收入人口共计10082人,进一步强化了监管能力。
  (二)农业产业提标提质
  一是聚焦强链建链补链。以建设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引领,积极引进首农集团、广东海大集团、紫燕食品等龙头企业,打造了(首农种、海大饲料、顺安养、云燕销、司尔特处理)全产业闭环模式,初步形成以山核桃和畜禽养殖加工为主导的农林产品深加工和家禽百亿食品产业链。今年1-9月,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8家,累计产值达124.8亿元,占比宣城43.5%,占比居宣城第1位。二是积极打造农业品牌。加快“三品一标”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8个、绿色食品认证30个、有机认证23个,宁国山核桃、宁前胡、宁国笋干、宁国牡丹、黄花云尖茶叶、宣城铁皮石斛等6个农产品获原产地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詹氏山核桃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福庆全获评安徽老字号企业。三是大力推动产业融合。依托我市丰富的山水资源,全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亮点。比如港口镇西村村,通过挖掘农耕、皖南花鼓戏等文化元素,举办各类文艺展演活动,目前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晋升2A级景区,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比如推动民宿经济加快发展,形成云梯、方塘、中溪、青龙、万家等7大片区农家乐集群,全市农家乐(民宿)达612家,星级农家乐53家,精品民宿20家,总床位数1.1万张,农家乐(民宿)从业人员近3000人,农家乐全年最高收入超70万元,全市农家乐年平均收入近20万元。
  (三)美丽乡村深入推进
  一是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共建成省级美丽乡村 28 个,完成 6.1万座卫生厕所改造,全市常住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达90.1%。“2251”厕所粪污清掏长效机制作为省级典型经验推广。投入资金 8682.4万元完成4.6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了县级畅通工程52公里,乡级畅通工程240公里,村道硬化项目330公里,村道加宽项目92公里,以及吴越古道、夏霖风景区等4个共计32公里景区道路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253.53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8处,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7.4%。二是持续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争取3500万中央预算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资金,建设畜禽粪污综合治理设施22处。累计投入2000万元开展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项目区测土配肥施肥技术覆盖率100%,实现全市化肥农药连续6年负增长。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全市集镇建成区整治覆盖率100%,农村垃圾处理率100%。三是深入推动示范点建设。按照地域分布和发展特色,将全市划为“田园精品区、生态秀美区、康养体验区、红色养心区、传统文化积淀区”五大片区,以“乡村产业提升、乡村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提升、农村改革提升”五大专项行动为抓手,以“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善用优势、因地制宜”为理念,分类推进、分批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和示范点,有效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建立了农村基层“1311N”组织体系,获评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通过国家试点县创建中期评估,并代表安徽省完成农业农村部专家组乡村治理评价指标体系验证工作。105个村(居)全部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消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空壳村、薄弱村,经济强村达17个,占比17.1%。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虽然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农村人才短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工作体制机制,全力推动农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大振兴,在资金、土地资源、人才支持方面进一步强化保障,全力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交运局一级主任科员任先泽通报“四好农村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局继续把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着力完善路网结构,提高农村公路通达度、舒适度。2021年我市实施了“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总投资约9074万元,其中:自然村通硬化路及联网路项目54.554公里,总投资约3000万元;建制村通双车道项目2个计11.293公里,总投资约674万元;村道安全防护工程57.798公里,总投资约580万元;危桥改造工程3座,总投资约220万元,县乡道升级改造2.3公里,总投资4600万元。项目基本惠及全市各个乡镇(街道)。
  交通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将持续发力,继续加大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持续推动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计划至十四五末,逐年实施我市所有具备改造条件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项目、建制村通双车道项目、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继续实施村道安全防护工程、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同时进一步提高通乡镇、中心村及2A以上景区的农村公路交通服务水平,加快2A级以上景区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道路提升改造,对满足建设条件的项目逐年安排双车道四级公路建设。2022年,根据各乡镇的建设意向统筹安排,拟投资约5830万元,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及联网路项目46.3km、双车道四级路项目6个计29.1km、村道安全防护工程60.4km、危桥改造工程5座。二是做好建设资金配套保障。我市在积极对上争取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的同时,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予以资金配套,计划安排市财政配套投入3100万元。三是继续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工作。按照路域环境整治“五大整治标准”,做好农村道路路域环境的整治提升工程,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做到有路必养,提高养护质量,营造“畅通、安全、舒适、美丽”的公路路域环境。四是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目前实施方案正在推进,12月2日开标,计划12月启动旧车收购和新车投入运营工作,力争年底前完成。
  我们相信随着这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出行环境将大大改善,对助力乡村振兴起到明显带动作用。
  民政局副局长许海英通报优化民政政策服务乡村振兴有关情况。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民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调整优化民政政策措施,适度扩大兜底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首先,保持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对脱困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截至目前,脱困群众中共有61户126人享受低保保障,4人享受农村特困供养救助保障。
  其次,不断加大急难社会救助力度。强化急难救助功能,全面落实急难对象24小时先行救助制度,乡镇(街道)用足用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增强救助时效性。今年共拨付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50万元,临时救助239人、45.03万元,其中,小额临时救助208人次,支出31.63万元。
  最后,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今年5月份起,我市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各乡镇(街道)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及防返贫监测人口、支出型困难家庭为重点,逐步建立低收入人口信息库。截止目前,纳入低收入人口共计10082人,其中低保对象7515人、特困人员2233人、低保边缘265人、突发严重困难3人、支出型困难人口66人。年底前,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统筹城乡、部门协同、定期更新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
  文旅局副局长李庆华通报以全域旅游发展做强乡村“美丽经济”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局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揽,以开展全域旅游主题年活动为抓手,在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2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6个,A级旅游景区10个。主要做法如下:
  一、以产业融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一是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通过培育特色村庄、推进产业融合,精心谋划自驾游、康养游、文体游、研学游等新业态,成功打造港口龙窑特色小镇、畲乡旅游风情小镇等一批文化旅游新亮点,相继推出皖南“川藏线”最美宁国段、皖南“唐古拉”等六条精品旅游线路,以及汤公山花海、方塘红杉林等一批网红打卡点。二是加大资源盘活。以农村产权“三变”改革为契机,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如港口镇西村依托皖南花鼓戏文化,整合30余处农民闲置住房,发展精品民宿集群,打造中国首个摄影艺术乡村;仙霞盘樟村依托红色文化,整合闲置民房,打造了以“红居”为代表的“民宿+”红色研学旅游村落;云梯乡花溪谷月季园流转闲置用地600余亩,打造皖东南最大的月季花海田园综合体。通过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二、以旅游品质提升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一是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青龙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为抓手,全力提升恩龙世界木屋村、夏霖九天银瀑、华东大裂谷等景区旅游业态,实现升级发展。通过实施“四级联建”,全面提升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青龙乡被评为全省避暑旅游目的地,云梯千秋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青龙乡龙阁村、云梯千秋畲族村获得“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荣誉称号。二是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围绕“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自驾风景道,先后投入800余万元开展路域环境整治,推进了沿线乡村环境的整治和风景美化;结合“旅游厕所革命”,先后投入500万元,在重点旅游村镇、风景道沿线改新建A级旅游厕所50余座;投入200万元完成了储家滩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助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三、以文化惠民实现乡村乡风文明。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活动,以茶文化、畲乡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题,先后策划开展了青龙乡“三月三茶旅欢”黄花云尖采摘系列活动、“畲乡三月三”歌会等主题文化突出、业态内涵丰富的节庆活动。积极开展“送文化送电影送戏曲”三下乡、送书籍进农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增强了文化自信,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实施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信心,促进了乡风文明。
  四、以行业自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积极鼓励成立村级农家乐行业协会,在促进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基础上,围绕乡村旅游集聚区,大力推行农家乐“五统一”(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价格标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业务培训、统一标识标牌)标准,规范经营行为,培育村民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增强村民自主性、责任性和参与性,引导村民自觉投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管理中来,以行业自律促进乡村旅游和谐发展,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五、以业态发展实现乡村生活富裕。一是突出旅游富民增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思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发展,做好产业富民的文章。成功引进以“看不见的山谷”“栖又·涧云山”“仙霞红居”为代表的20家高端精品民宿,形成以中溪夏霖、云梯畲乡千秋村、青龙储家滩等为代表的7个农家乐集群,全市农家乐发展至650余家,拥有床位11000余张,旅游产业从业人数达2.4万人,户均增加收入5.2万元。二是强化政策惠民。持续推行各项旅游惠民政策,实行旅游景区重要节假日“免费开放”制度,引导旅游企业优惠让利,吸引更多市民体验旅游生活方式,使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针对景区景点、农家乐民宿客流量锐减,旅游市场出现萎缩,先后推出“百万旅游惠民”“亲水季惠民活动”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赠送门票、民宿体验券等方式,最大程度吸引游客流量,刺激游客来宁消费,以旅游业增长拉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复苏。
  商务局副局长陈刚通报农村电商和消费促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始终将乡村振兴工作作为重点,通过农村电商和消费促进,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主要做法:
  一是大力推动电商在农村中的广泛应用。今年1-11月,农产品网销额一年增长20%左右,以山核桃、笋制品为代表农产品成为我市主打网络热销产品,特色鲜明,全市现有注册的电商经营主体达300余家。
  二是推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产业发展。我们鼓励电商企业从事农产品网络销售,并与当地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购销协作,利用自身的网络销售优势带动农产品上行、农民增收、产业发展。鼓励电商企业参与到“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中来,帮助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打通上行渠道,夯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
  三是积极争创示范,争取政策支持。今年累计建成1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6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获得省级资金45 万奖励支持。2021年成功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项目资金1500万元。项目将从优化提升电商公共服务、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商贸流通转型升级以及培育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等方面促进我市乡村振兴。
  四是编制电商发展规划。2021年,我市编制出台了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为我市今后五年做好电商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确立了发展路径、明确了发展方向。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市总目标,在商贸流通领域扎实开展好乡村振兴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