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276475761XE/201612-00079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名称: 【发展规划】关于印发宁国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规划(2016-2020)的通知 文号: 宁政办【2016】31号
生成日期: 2016-12-23 发布日期: 2016-12-23
【发展规划】关于印发宁国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12-23 00:00 来源:宁国市政府门户网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有关单位:

《宁国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规划(2016-2020)》经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6年7月26日

宁国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规划(2016-2020)

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突出绿色食品主攻方向,围绕产加销一体化、农牧循环发展,实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创建目标,建立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建设规划。

一、建设意义

宁国市自2000年以来,强调以工业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一定工作成效。结合中央、省市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创建宁国特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重点应是在产业化经营基础上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别于现代生态农业基础上发展产业化经营思路。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系统原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手段,以品牌化、组织化、规模化为重点,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形式。

确定在产业化经营基础上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有效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部署。中央定位现代农业的方向就是生态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就是要求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五大示范行动及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根本目的也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符合宁国打造生态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近年来,宁国坚持生态立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把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乡村旅游、美好乡村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建设内容。三是宁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当前,宁国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已到转型发展的拐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节能减排、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六化标准(即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休闲化、艺术化,以下简称“六化”)改造传统农业,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建设基础

宁国市是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休闲渔业之乡、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业物联网工程示范县。近年来,宁国以面向长三角为导向,立足山区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坚持一二三产融合互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1.生态环境持续优良。宁国市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人口38.38万人。森林覆盖率高达77.32%,林木绿化率78.53%,全市经济林总面积118万亩,生态公益林76.2万亩,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强化森林生态保护。境内东津、中津、西津三条大河穿城而过,港口湾水库水面面积4.92万亩,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正在加快推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

2.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端,东依天目山,西接黄山余脉,距上海、南京、合肥、杭州均在三小时车程内,宁千高速建成通车,宁绩高速鸿门互通开工建设,直升机场全面建成,皖赣铁路扩能项目有序推进,2016年计划开工建设宁广高速,协调推进宁宣杭高速临安於潜段和申嘉湖高速西延至宁国段前期工作,交通环境逐步改善。与浙江省安吉、临安为界,属皖南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及物种资源亦于两地相近,浓厚的移民文化吸引广大浙商来宁投资,进一步促进宁国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3.产业基础稳步发展。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1.4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品质稳步提高。一是粮食生产稳步上升。2015年粮食总产8.5万吨,发展有机稻0.2万亩,产量90吨。二是高效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商品菜生产面积为2.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近1万亩),年总产量6万吨,产值达1.8亿元。三是水产养殖特色明显。建成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面积 5000 亩,持续开展渔业生态资源保护。四是畜牧业健康发展。2015年,全市肉类产量7万吨,家禽饲养量3500万羽,生猪饲养量33.3万头。

4.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1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万元,农民就业比较充分,选择余地较大,创业积极性高。

5.经营水平日趋提升。一是大幅度提升经营主体发展空间。现有龙头企业52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7家,其中省部级示范社15家;家庭农场392家,其中省级16家,多元化的企业家梯队保障了发展活力。二是园区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河沥农产品加工园区企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山里仁新厂区、千方中药、皖斛堂等加工企业纷纷入园投产。宁前胡、宁国笋干获批地理标志登记,詹氏山核桃获中国驰名商标。培育省名牌产品企业10个、省著名商标20件,五星黄鸡配套系获国家新品种证书,天行健正在研发乌骨羊配套系新品种。三是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创建了2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个省级蔬菜标准园、4个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国家级茶叶标准园、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部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和5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四是科技化、信息化应用进一步加快。率先与省电信公司合作建成数据采集、无线传输、远程监控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智慧农业平台)。淘宝网特色中国宁国馆成为安徽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县级馆,培育了壳壳果等地方电商品牌。建成生物组培室3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点7处,申请专利300多个,是省级农业物联网工程示范县。

6.农业功能不断拓展。2011年宁国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三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并单独设立特色农业管理科,将附加值提升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突破口。恩龙世界木屋村、千秋畲族风情园先后获批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世京果园、山门洞景区先后获批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落花荡农业主题公园、杨门口生态农业产业园等休闲农业新业态项目悄然兴起,广大农民纷纷参与到休闲采摘、休闲垂钓、竹林挖笋、溪水摸鱼等田园体验类项目建设中,社会资本在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对投资农业主题公园、精品农业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加快全市农业休闲化发展步伐。

7.服务与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在省内率先探索完成农业基层推广体系改革,整合农技、农机、畜牧等基层力量,开展农技人员联村包户和“我们在路上-农业服务在身边” 等活动,解决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将农业执法大队升格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建成市、乡、村三级监管体系队伍,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建立高毒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机制。制定了红黑榜制度,推进诚信经营体系建设。

8.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一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农村土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2011年以来,以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开展“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实现了农村“三资”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管理,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维护了农民权益,发展了农村经济。三是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选择有经营性资产、有较稳定经营性收入、群众有改革要求、领导班子团结有力的村,在坚持农村集体资产归全体成员所有的原则下,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虽然宁国创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协调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形势越来越严峻,需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二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抗灾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占比很小。三是部分农业企业发展过于依赖外源融资,为了项目资金盲目配套投资,往往造成大量流动资金沉淀,致使企业经营困难。四是农产品加工率不高,企业单体规模不大,如茶叶、蔬菜等产业缺少行业核心龙头,60%山核桃原材料销往临安加工,90%以上木竹以原材料形式出售。五是品牌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如东部茶叶依托安吉市场、西部茶叶依托泾县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物流体系、拳头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三、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通过挖掘农业内涵,打造集群化的产业链、品牌化的价值链、组织化的利益链、信息化的创新链。鼓励生产方式由分散到适度规模转变,鼓励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集约化转变,鼓励利用方式由资源浪费到资源节约、由环境污染到环境友好转变,加快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认真总结经验,拓宽视野,以市场化导向、全球化眼光、绿色化观念、网络化意识、资本化运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建成河沥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样板区、青龙湾绿色农业示范区核心样板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示范点、示范片、示范区集群融合发展,把宁国农业建成养胃、养眼、养心的全新产业,打造面向长三角最知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休闲养生农业基地。粮食单产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业结构和布局得以优化,推广生态健康循环养殖方式,推进种养结合协调发展,建立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使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达80%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覆盖率45%以上。

3.发展原则:一是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类试点,逐步推进。按照要素集聚、彰显特色的总体思路,加强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等地方性规划以及相关上位规划的衔接,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重点抓好示范区、示范乡镇和示范点建设,以点连线,以线串片,培育示范主体。二是坚持政府引导,面向市场,农民主体,社会联动。通过政策调整、环境倒逼等手段,加强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按规划方向发展,落实生产经营主体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主体责任。三是坚持资源整合,布局优化,功能多元,注重实效。围绕建设规划,整合项目、资金、政策优先投向示范区和示范主体。围绕主导产业,探索建立并巩固发展各产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重点是循环利用模式、绿色生产模式、拓展附加值模式,因地制宜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由事后向事前延伸,推进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发展路径

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以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认真贯彻落实省生态农业产业化“五大示范行动”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开展“六化标准打造三养农业”行动,即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休闲化、艺术化为标准,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示范行动,打造养胃、养眼、养心的全新农业。

(一)规模化为绿色食品提供经营基础。

根据山区土地少而散的特点,要求适度规模经营,以户均经营面积的10-15倍为宜,经济效益达到进城务工水平,不能盲目贪大求全。

1.大力培育家庭农场。通过政策倾斜、规范管理、加大培训、氛围营造等手段,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推动农业生产由传统农户向家庭农场为主转型,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和精细化经营管理水平,改变传统农业小而散的经营局面。重点扶持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类型家庭农场,通过示范引领、氛围营造,加快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培育,做精农业基础。转变职业农民培训方式,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努力探索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和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家庭农场主。力争到2020年,发展家庭农场1000家,原则上每年培育50个六化标准示范家庭农场。

2.坚持龙头企业核心地位。一是引导不良企业轻资产运行。帮扶困难企业,盘活存量资源,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鼓励不良企业与优质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盘活资产,引导处置存量资产,降低财务成本。二是筹划打造专业化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紧盯国企、央企、知名民企,加大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产业链配套,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短板,争取与三只松鼠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买全国、买全国”最大农产品配套加工基地,帮扶恩龙与中国林业集团合作、山里仁给上海迪斯尼配套加工休闲食品。三是引导企业做精做强优势领域。重点是在种业、加工、品牌、研发等领域加大投入。鼓励企业积极融入资本市场,通过稀释股权等方式走轻资产运营之路。力争到2020年,规范发展宁国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00家,上市农企2家,股权交易中心挂牌20家。

3.整顿规范合作社发展。根据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及省市有关要求,结合当前合作社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采取“先整顿后规范”两步走,控制合作社发展数量,注重合作社运行质量。从2016年开始,全面展开合作社普查摸底和备案工作,对不规范合作社责令整改,对有名无实的合作社劝其申请注销退出,集中财力扶持经纪人型、统防统治和机械化等社会化服务型规范化合作社。将合作社示范社培育与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鼓励村干部带头领办合作社,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结合合作社年报信息公示、年报信息抽查和示范社运行情况监测等制度,开展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目录动态管理。力争到2020年,发展规范化合作社示范社100家。

4.强化产业化联合体运行机制。围绕主导产业生态产业链建设,整合各方要素资源,打造一批产业化联合体,着力破解我市农业企业单体规模不大、品牌不响、抗风险能力弱等短板,改变过去同一产业的各个经营主体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三大主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山核桃、中药材、笋干等三大原产地产业化联合体和休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并逐步向主导产业及优势产业推广覆盖。力争到2020年,发展示范产业化联合体20个。

(二)标准化为绿色食品提供生产基础。

1.提高标准化程度。一是每个主导产业都需建立生产技术规程或养殖规范,做到各产业有章可依,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技术规程制定,力争到2020年修订或制定地方标准、规程20个。二是大力开展省部级标准化种养基地创建活动,突出标准生产典型带动,依区域划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示范主体。力争到2020年,国家级标准化种养基地达到20个、省级30个。三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创建活动,突出绿色食品认证,提振消费信心,力争每年认证“三品一标”个数不少于10个。

2.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依托农业物联网工程示范县和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质量安全示范县。强化农业投入品、生产管理档案、标签及包装使用、农资等监管,加大检测力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黑榜”制度。建立市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农产品生产单位自建检测机构,根据市场准入体系建设进度的需要探索建立产地准出管理。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

3.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我市农业基层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成果,重点强化产业首席专家团队建设,继续开展“农业服务在身边”等活动,加大农技人员对农业生产者的一线帮扶,开展联村包户服务,解决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构建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积极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加强疫情监测防治、农民就业创业、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公益性服务。

(三)科技化为绿色食品提供技术装备支撑。

1.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深入开展山区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示范创建,加快山区特色农产品薄弱环节机械化进程。发挥购机补贴撬动作用,提高山区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不断优化农机装备,提升山区农机化水平。编制山区农业生产农机适用目录,并予以推广。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

2.推广互联网+,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一是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将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结合,强化农业大数据分析理念,力争到2020年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30个。二是推广应用电子商务,依托电商进村、宁国馆、电子商务城等项目,推动电子商务向农业农村延伸,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力争到2020年,线上交易额突破10亿元。三是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使用产品二维码、一维码和射频码,建立较为完备的质量追溯体系。每年扶持10个质量追溯示范主体。

3.提高劳动者素质。启动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定期组织开展技能知识培训,农技人员定点帮扶原则上不低于3年。继续组织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EMBA培训、挂牌上市培训。常态化聘请农业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来宁主讲各类高规格培训班,加快培养农业专技人才。

4.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合作,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和共性问题。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优化工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詹氏、宁东粮油等公司改进生产线,鼓励山里仁、千方中药、茂盛食品、沙埠粮油等公司与高校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到2020年,拥有专利300个,省级以上科技成果50个,推广生物组培等新技术发展现代种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

5.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以山核桃、笋产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为示范,培育中药材、竹、茶叶等潜力与基础较好产业,通过龙头培育、技术改造、品牌创建等手段,延伸产业链。通过扶持经营主体新上烘干、保鲜、仓储、物流等设施设备,提高原产地资源加工利用率。通过针对性招商引资,在中药材仿野生驯化、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竹制品深加工、茶叶清洁化生产、蔬菜粉等领域取得突破,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绿色休闲食品、功能营养食品品牌。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3.5:1。

(四)生态化为绿色食品提供生产环境。

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畜禽粪便及死亡动物、秸秆、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维护绿色食品安全健康生产环境,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1.养殖业改造。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畜牧业,实行养殖总量控制,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布局,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对新建养殖小区(场)实行行业准入管理,由环保部门、农业部门负责,所在地乡镇、街道配合做好养殖场选址审核。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区别改造全市600余户中小规模养殖场,鼓励向标准化中大型规模养殖场提升、向生态型养殖结构调整,逐步淘汰污染严重或防疫条件不合格养殖场,重点规范中大型标准化养殖场。推广农牧循环发展模式,鼓励养殖粪便污水就地消纳,构建生态小循环体系。做好皖南黑猪、中华蜂等地方品种保护开发,强化畜禽地方良种体系建设。限制和规范牛、生猪等重污染大家畜产业发展,鼓励肉羊等产业发展。逐步调整养殖结构,鼓励畜牧经纪人组建专业合作社。完善养殖规范、技术规程,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力争到2020年,建成皖南地区畜禽良种繁育、优质畜产品加工中心、家禽深加工研发中心等3大中心,推动省级中华蜂保护区建设提升。

2.种植业改造。做实民生工程,推进保障性菜地建设,重点扶持标准化设施菜地,推广温室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地节水节肥技术。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防虫网、粘虫板、喷滴灌等新型农业器具的推广应用,开展统防统治和试验示范,提高农药利用率,完善农药准入制度,用低毒高效生物农药替代高毒化学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推进科学施肥技术应用,加速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水肥一体化等化肥减量化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试点处理机制,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沼气沼液利用。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中心,突出发展地道中药材产业、优质粮油、茶叶、林果业,探索林下经济、猪沼果(茶)、稻田养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注重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现有基地山场的水土保持和轮牧轮作。限制农田内发展苗木产业,确保粮食安全。

3.渔业改造。重点加强港口湾库区面源污染治理,控制鱼苗投放量,以打造农业部健康养殖场为标准,清理库区内渔业精养,发展休闲渔业,确保水质。以水产跨越工程为抓手,着力加强以池塘标准化改造为核心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产业化格局。一是修复渔业生态资源环境,继续实行禁渔期制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加强投入品监管,强化属地管护机制。依托休闲渔业之乡、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品牌,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二是加强地方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构建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增殖放流为主要内容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体系,加强黄缘闭壳龟、光倒刺鲃等特色渔业保护。鼓励新建、改造种苗繁育设施,支持传统地方优良品种提纯复壮。三是调整渔业养殖结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河蟹、泥鳅、黄鳝、青虾、中华鳖、克氏原螯虾、细鳞斜颌鲴等优质高效养殖品种,发展光唇鱼、光倒刺鲃等土著溪水鱼特色养殖高端精品渔业养殖,调整养殖结构和方式。鼓励开展标准化池塘建设与改造,大力推广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微孔增氧、底部排污、生物肥养殖、水质在线监控等先进养殖技术。力争到2020年,建成8个1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稳产高产、优质高效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五)休闲化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

我市山多地少,传统农作物和规模化经营均不具备优势,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只能是依托逐步改善的交通环境、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发展绿色食品、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力争到2020年,培育省部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力争到2020年,发展特色产业乡镇6个,发展特色产业村80个。

1.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家庭农场。扶持有条件的专业大户转型升级为家庭农场,并通过对农场主进行职业培训、政策引导等措施,指导家庭农场运用我市“六化”标准理念,按照“边发展、边规范、边提升”的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小循环,延伸产业链,实现优秀示范家庭农场休闲化改造率100%,每年不低于50个,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大田农业。

2.休闲农业发展方式要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规划和宣传,避免农业项目重复建设和非农化倾向,设计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精品旅游线路,拓展宣传平台和销售渠道。近郊以发展城郊农业主题公园方式为主,如汪溪落花荡农业主题公园,充分利用水阳江沿江景观、落花荡文化底蕴和城市公园建设、新农村建设。远郊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推进特色农业示范村建设,以村促镇,打造云梯乡、仙霞镇、南极乡、万家乡、宁墩镇、梅林镇、方塘乡、青龙乡、港口镇、胡乐镇等休闲农业集聚区。休闲农业发展不仅要注重看得见、摸得着、吃得上元素的挖掘,还应开发更多体验项目,留得住人。

(六)艺术化提升绿色食品价值链。

1.物质层面上,定位发展养生农业,确保农业养胃。开展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物种调研,建立全市生物多样性动植物名录,丰富农业历史、文化挖掘载体。以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为主体,通过品牌促进优质优价,降低农业的同质化竞争。建立地方特色农事节庆活动办会长效机制,保持农业文化推动的持续性,并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力争到2020年,发展省部级名牌产品和商标30个、原产地区域公共品牌5个以上。

2.精神层面上,注重认同感提升,让农业养眼、养心。一是提升农场主职业认同感。激发农场主加强农业文化发掘与塑造的积极性,促进农业配套设施产业的艺术品位提升。二是适应游客心理需求。不断加快现有文化旅游资源与休闲农业资源的融合打造,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的关注度与吸引力。三是开发皖南文化与徽文化。紧密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以文化元素的注入,提升绿色食品的价值水平。

五、规划布局及主攻方向

围绕产加销一体化、农牧循环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按照“一核两极、一主两区”的总体布局,稳定山核桃、畜禽、笋竹、花卉苗木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精品果业、设施蔬菜、休闲渔业、优质粮油等新兴产业,将山区特色农业做成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家庭农场和休闲农业为两个增长极,提高“六化”水平,培育产业化发展新优势。以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打造河沥现代农业示范区、青龙湾绿色农业示范区。以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为依托,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扶持12个示范区:

(一)河沥现代农业示范区。

位于河沥溪街道,总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围绕绿色食品发展方向,突出“一心三园”布局思路,打造长虹铺核心区、高效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1.河沥高效农业产业园:位于河沥溪街道东北部,主攻方向设施农业,重点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向生态农业示范区转型,2016年启动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美好乡村、村村通等项目,按序形成循环参观通道。

示范主体:

⑴荆虹家庭农场:打造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标准建设,设施大棚蔬菜占地300亩,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三品一标”认证,按标准化生产,提升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

⑵传福蔬菜合作社:省级蔬菜标准园,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标准建设,设施大棚蔬菜占地100亩,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按有机标准生产,集休闲采摘、垂钓、农民培训为一体。

⑶皖斛堂公司:拟建100亩铁皮石斛设施大棚种植基地,按GAP规范化或仿野生技术种植。

⑷栗之缘家庭农场:省级家庭农场,以50亩鱼塘、200亩栗园、100亩设施大棚香菇为主,拟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打造集休闲渔业、农牧循环为一体六化标准示范农场。

⑸绿果家庭农场:占地65亩设施大棚,拟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标准建设,采用有机肥、沼气池等绿色增效技术发展休闲采摘农业、标准化蔬菜基地。

⑹浩林家庭农场:省级家庭农场,占地176亩,以种养结合为主,拟建50亩设施大棚,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其他示范主体:银盘湖农业产业园、五彩亲子农场按“三品一标”标准发展采摘大棚和农事体验、大众梅园建休闲农业观赏基地、宁聚德家庭农场建280亩综合性养老农庄、泉水鱼庄建垂钓基地、余卫东家庭农场建山核桃基地、建德家庭农场建设施采摘园、梦雨家庭农场建50亩设施采摘园。

2.河沥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位于河沥溪街道东南部,并拓展至南山园区,围绕绿色食品加工,争取与三只松鼠、迪斯尼、麦德龙等电商、商超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专业化绿色食品配套加工园区。

示范主体:

⑴詹氏公司:占地200亩,按有机标准打造,十三五期间新建核桃乳、油炸松子等生产线,建绿色食品配套加工基地,提升产品加工能力。

⑵山里仁公司:占地200亩,按有机食品标准加工生产休闲食品,配套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筹建年产3000吨坚果果仁深加工产品项目和年产2200吨淡水鱼深加工产品项目,进一步提升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

⑶明珍堂公司:按“三品一标”标准加工养生茶、蔬菜粉,加大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水平。

⑷亿农公司:发展食用菌液体种业、菌棒加工。

⑸千方中药公司:研发道地中药材GMP加工,药食同源养生农产品深加工。

⑹皖斛堂公司:按有机标准,推进铁皮石斛工厂化快繁,十三五期间开展深加工项目。

⑺天行健公司(拟入驻):拟建高端乌骨羊深加工项目。

其他示范主体:山宝公司新建热风干燥蔬菜及米面杂粮制品生产项目、钱丰休闲食品、林苑食品、华瑞与宇培合作仓储物流项目、港口湾食品、徽芝园等配套加工项目。

(二)青龙湾绿色农业示范区。

涉及方塘乡、青龙乡、竹峰街道、甲路镇、胡乐镇等库区五乡镇,总规划面积880平方公里,重点围绕4.9万亩青龙湾库区开展面源污染治理,沿宜黄线、青方路规划布局,引导投资,发展绿色食品,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力争到2017年清退库区内精养水面,年投放鱼苗控制在220万尾内,以发展低密度休闲渔业为主,打造农业部健康养殖场、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

1.板桥野兰香茶叶示范区:位于方塘乡,主攻方向野兰香原产地保护开发,开展茶叶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

示范主体:天思食品公司、高峰兰香茶家庭农场,并推动10家标准化茶园建设提升。

2.方塘优质粮油示范区:位于方塘乡,主攻方向利用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发展有机稻、稻鸭共育等,核心区面积200亩,计划带动种植面积500亩。示范区内整合香菇产业提升。

示范主体:方塘粮油合作社,发展若干家庭农场。

3.青龙黄花云尖茶叶示范区:位于青龙乡,主攻方向黄花云尖原产地保护开发,核心区为黄花山500亩茶园。

示范主体:云尖生态公司,发展若干家庭农场,发展众筹、禅茶等模式,培育茶文化,提升附加值。

4.皖南中华蜂保护区:位于青龙乡、方塘乡,主攻方向原产地保护开发,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打造省级中华蜂保护区。

示范主体:千蕊公司,若干蜂农。

青龙湾绿色农业示范区青方路示范集群以慧明立体果蔬栽培家庭农场、大村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宁一果园生态观光农业园、青龙湖蛇类养殖场、大自然农场、华国家庭农场、保障性菜地等主体串联,沿途依托乡镇增设20个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宜黄线示范集群扶持甲路旭日荷塘、绿乐省级蔬菜标准园(争创中)、圆梦园家庭农场等示范点开展绿色增效提升。向东延伸扶持霞西快活林农庄、五七农场、玉珍家庭农场等休闲农业和大田农业基地建设。向西延伸扶持枫树滩家庭农场发展休闲渔业、刘先有家庭农场发展竹筒鲜酒提升竹附加值、林苑生态土鸡养殖基地。

(三)其他示范区。

1.宁墩社会化服务示范区:位于宁墩镇,鼓励开展社会化服务“111”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培育适度规模化家庭农场,推动建立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村级农业公共服务点。

示范主体:

⑴惠民养鸡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做响“珍乡”土鸡蛋品牌。

⑵金东果蔬专业合作社: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统一技术、统一标准,按GAP规范化标准生产。

⑶天行健乌骨羊发展公司:研发乌骨羊新配套系,控制种业,发展公司+基地带动模式,按有机标准生产,做高端养生乌骨羊产业。

⑷新拓乡味源公司:盘活重组,按“三品一标”标准,发展脱水蔬菜、脱水笋生产加工。

⑸绿园家庭农场:依托农业物联网、绿色防控技术提升茶园建设,按“三品一标”标准发展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其他主体:宁墩村村委会通过发展股份合作社整合当地土地壮大村集体经济、法自然公司发展高端肉牛养殖、张氏家庭农场发展大宗粮油作物种植、苗苗农场发展休闲渔业综合产业园、柘林坝中药材合作社、半边山农庄发展种养结合休闲农庄、梓峰农场发展休闲渔业。力争到2020年发展家庭农场50家。

2.中溪中药材示范区:位于中溪镇,围绕宁前胡道地药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突出仿野生技术和有效成份提取攻关,打造GAP标准化种植基地,探索林下套种轮作发展模式。筹建农产品交易市场。

示范主体:富民中药材合作社、鼎丰中药材合作社、。

其他示范主体:博农牧业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就地消纳排泄物,发展种植业、蔬菜标准园、标准化茶园。

3.南极山核桃标准化示范区:位于南极乡、万家乡,突出山核桃产加销一体化、农牧循环发展,打造山核桃生态产业链,建设国家级标准化种植基地,重点加强飞防、自然落果等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林下经济,修复生态,探索山核桃文化产业开发。

示范主体:詹氏公司、龙香源公司。

其他主体:益成公司、孟祥公司、梅记公司、孟仔公司、南极超超公司、徽林食品、南极牡丹园。

4.仙霞小径笋标准化示范区:位于仙霞镇、云梯乡,围绕小径笋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产业链建设,打造国家级标准化种植基地。

示范主体:仙霞食品、茂盛食品、千秋食品、今日食品、乡味源公司。

5.恩龙休闲农业示范区:位于港口镇,围绕3.2万亩树博园发展林下经济、农牧循环、休闲农业。

示范主体:恩龙公司与千方中药公司合作,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土地资源整体利用率。

6.近郊农业主题公园:位于汪溪街道、南山街道、港口镇,结合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地。

南山街道万福农业产业集群示范主体:林凯果园开展信息素迷向散发器示范项目、亿农食用菌与自然人合作共建基地、皖斛堂铁皮石斛基地扩建项目。

汪溪街道农业产业集群示范主体:天地庄园1000亩、汪溪联合村1000亩高标准农田、晟鸣农业园、睿彤家庭农场。

港口镇农业产业集群示范主体:炳坤农场700亩综合性果园、百亩荷家庭农场、八块田农场、超群农场、山门洞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北河苑蔬菜标准园、恒发白茶合作社、山门洞家庭农场等。

其他乡镇对照创建标准,确定创建区域与主攻方向,高标准农田、美好乡村、村村通、农发、农财、科技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示范主体创建。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将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我市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重点,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推进领导小组,制定全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实施方案,编制河沥现代农业示范区、青龙湾绿色农业示范区项目子规划。结合调转促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方案(2015-2017),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和相关部门,明确责任人,制定时间表,强化工作考核。

2.政策保障。发挥政府在农业投入上的主导作用,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增财政三农投入部分用于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整合政策奖扶资金,重点支持企业贷款贴息、重点项目建设、设施农业奖补、休闲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统筹财政支农项目,加强农业项目的筛选、论证和申报工作,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扶植,强化项目后期监管和绩效评价,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加大相关政策和理念宣传,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拓宽农业投入渠道,开拓发展空间。

3.机制保障。一是落实乡镇(街道)主体责任。按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总体要求,突出一个主导产业或明确一个主攻方向,制定工作方案,探索一个发展模式,制定完善治理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二是明确部门工作职责。相关部门做好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统一思想,加大宣传,引导社会参与。行业部门分产业组建专家团队,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和实现路径,建立指标体系和科学监测评价机制。三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强创新活力。到2016年底,全面完成土地确权颁证登记工作,健全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和调解仲裁体系,引导土地有序规模流转。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农村“一事一议”制度,进一步强化农村“三资”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鼓励村集体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村集体组织统筹,推动农民增收、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