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应急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宁国市应急局>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救灾> 决策落实
索引号: 11341702734952262G/202301-00175 组配分类: 决策落实
发布机构: 宁国市应急局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名称: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1-16 发布日期: 2023-01-16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3-01-16 08:40 来源:宁国市应急局 浏览次数: 字体:[]

——2023年1月5日在宁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宁国市人民政府市长杜德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认真落实省委“一改两为五做到”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和宁国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克服的困难比预料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想好,实现了本届政府工作良好开局。
  初步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0亿元,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2亿元,增长5.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亿元,增长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7.4%。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61位,上升1位,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平台载体建设,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主导产业集聚提效。获评国家火炬耐磨铸件特色产业基地,经开区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典型做法获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成功组建高端装备及耐磨铸件、电子信息产业协会。金安国纪高等级覆铜板、保隆空气弹簧一期等建成投产,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05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50亿元,主导产业占比超90%。平台载体扩容提质。启动经开区“管委会+公司”改革。宣城宁国化工园区(港口片区)获省政府批准。港口产业园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完成改建。南极东路一期等4条道路建成通车,7条道路完成改造提升。编制完成东津特色产业园专项规划,扩建完工中溪水厂,建成梅林高新园区一期、220千伏夏霖变,宁墩绿色食品产业园启动建设。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步伐加快,中鼎密封件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江南化工入选全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中心建成运营,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3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家,技改投资增长28%。桑尼泰克进入上市辅导期,东方碾磨晋升新三板创新层,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6亿元。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坚定不移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亩均税收增长22.4%。
一年来,我们牢牢抓住项目这个关乎全局的“牛鼻子”,全力抓好项目建设与谋划,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经济发展的后劲持续增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宣绩高铁及皖赣铁路改线、宁国至安吉高速加速建设,宁国至旌德高速正式开工。“二十年磨一剑”总投资78亿元的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即将动工,龙潭抽水蓄能电站完成预可研,第三座抽水蓄能电站启动选址等前期工作。万家水库完成可研审批,启动初步设计。168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0亿元。双招双引实现重大突破。印发《宁国市主导产业及重点项目招商图谱(第一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7个、开工92个、投产73个,总投资72亿元的吉利磷酸铁锂动力电池、52亿元的鼎瑜汽车智能底盘等一批项目成功落地。出台“人才强市30条”,引进科创团队2个、高层次人才103人、高技能人才1108人。要素保障支撑有力。“三区三线”划定新增城镇空间规模14.2平方公里。经开区完成首批工业用地“退二优二”423亩。组建征管中心,完成房屋征迁35.9万平方米、土地征收9680亩,尤其是始终坚持阳光征迁、公平征迁、和谐征迁,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广大干部得到了锻炼,经受了历练,干出了精气神。全年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285亩,保障项目用地7986亩,招引外来务工人员3189人。对上争取资金4.85亿元,新增贷款额70亿元。民生银行宁国支行正式营业。
一年来,我们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域观念,全面统筹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坚持为民惠民、依靠人民,常态长效抓好文明城市建设。新建城市停车泊位6369个,改造城乡集贸市场4个、老旧小区14个、背街小巷10条,拆除违法建设4.9万平方米。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正式启动。燕津路建成通车,4条道路完成改造提升,高铁南站站前广场及周边路网加快建设,慈安路保障房、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启动建设。新增城市绿道10公里、道路节点景观8处。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省领先,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34%,年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达40个。投入1500万元推动山核桃产业绿色转型、提质增效,乾豚牧业建成数字化工厂,思玛特禽业一期正式投产。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连续三年获评省级农产品加工20强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3万亩,整治“抛荒地”4113亩,找回流失耕地4672亩。建成水阳江中游及东津河防洪治理工程一期,在全省率先完成行政村气象监测站全覆盖。建成省级中心村4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西村获评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城乡融合步伐加快。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90户221人纳入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大村、瓦窑铺等6个村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惠及1.7万农村居民。建设“四好农村路”81.4公里,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实施移民后扶项目30个。城乡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加速推进,完成4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转移农村劳动力3212人。
一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市发展的动能活力加速迸发。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设立4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研发平台4个,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共建宁国汽车产业研究院,组建安徽工程大学(宁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参与并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1项,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8%。组建产投集团,设立1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完成科技融资6789万元。顺利通过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开放合作日益深化。宣桐高速於潜段正式通车。连续三年承办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需对接会,组织30余家企业参加上海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活动。建成公用型保税仓库,完成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增长14.4%。经开区位列全省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成效评估第4位。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唯一“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100%。开展市级领导“为企优环境”现场办公120余场,完善干部联系重点企业项目制度,帮助解决问题2663个。出台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举措24条,兑现奖扶资金4.2亿元,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12.3亿元。邓四斌获评全省十佳个体工商户。
一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绿色发展的效益逐步彰显。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全面完成中央、省、市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空气优良率、PM2.5平均浓度“双达标”,水质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争取中央土壤污染防治项目3个,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15家。绿色转型加速推进。加强重点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单位GDP能耗下降3.5%。备案光伏发电项目53个,新增省级绿色工厂2家。组建林业发展中心和乡投林业开发公司,完成全省首笔竹林碳汇授信贷款,实施绿化造林1045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平方公里,汪溪联合滩生态修复项目顺利完工。全域旅游提质升级。“皖南川藏线”入选首批安徽省旅游风景道,完成株青路路域环境整治提升,高峰山、储家滩3A景区创建加快推进。成功举办第六届端午龙舟邀请赛、长三角露营产业峰会等活动,千秋畲族村入选安徽省特色美食村。
一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做好群众有感的民生实事,市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贯彻第九版防控方案,精准落实“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夯实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发热门诊(诊室)24处、健康驿站500间,建成方舱医院,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发放退烧药6.4万份,60岁以上人群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9%,全年没有因疫情实施“静态管理”,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事业更加繁荣。投入5.6亿元实施省定民生实事和十项暖民心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问题。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开发政策补助性岗位1527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815万元。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双减”,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启动建设城南幼儿园、凤形幼儿园、宁阳学校河沥校区、上师三津学校。高考、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医保“一站式”结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更加便利。建成全省首个多功能慈善之家,改造农村危房113户、棚户区226户。原创歌曲《为你感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皖南花鼓戏《寻找平一》荣获全省群星奖,建成城市阅读空间4个。胡雪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社会治理持续加强。完成住宅小区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和自建房屋、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北园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19个。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破获涉黑涉恶案件24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7起,挽回群众损失300余万元。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等关键时期安保维稳任务。统计局获评全国统计系统先进集体。西津派出所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地方志、供销、烟草、邮政等工作扎实推进,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拥军优属和人民防空工作进一步加强,工商联、工会、文联、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科协、关心下一代和红十字事业取得了新成绩。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一是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71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48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实现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开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二是坚持高效施政。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建立健全“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加强督查督办,狠抓工作落实。面对房地产、生态环保、信访等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不回避、不推诿,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依法依规、下大力气进行了化解。山核桃产业“小山变大山”、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建设工作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实施创新驱动、老旧小区改造、社会救助、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三是坚持廉洁从政。大力开展 “五聚焦五查找” “两违规”作风建设集中整治,常态化开展效能督查。强化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政府项目资金监管,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冲击超预期等诸多不利因素,能够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和广大投资者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多年来关心政府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宁国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2022年,我们深感责任在肩,任重而道远,各类问题和风险挑战依然不少:一是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二是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未完成年初预期目标;三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不高、要素支撑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争先进位的压力比较大;四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底线工作面临较大压力;五是少数干部存在着等一等、缓一缓、歇一歇的思想,全局观念、政策水平、办事效率、拼抢意识还需提升,等等。面对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永葆斗争精神,主动迎难而上,时刻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待与重托!
二、2023年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宁国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宁国建设新篇章的决定》,明确现代化美好宁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到2027年,经济总量突破700亿元冲刺8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万元。全市政府系统要始终保持昂扬进取、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敢拼敢抢敢作为,以实干吹响宁国奋进的号角,奋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作表率、当标兵!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锚定“全国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市争第一”目标,立足“五个区”战略定位,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招大引强,坚持提质扩量,深入开展工业提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招商提质、交通会战“五个年”活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打造具有产业竞争力、城市吸引力、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小城市!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用项目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大力营造抓项目、抓投资的浓厚氛围,把工作精力集中到项目上,把优质资源集聚到项目上,全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要坚持问题导向,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制度,聚焦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堵点难点,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落实“一线工作法”,做好全过程帮办,着力实现项目服务“高效率”。要紧盯大项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万家水库等237个市级重点项目,积极谋划一批利民惠民、关乎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让项目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0个以上、新竣工20个以上,谋划储备省级以上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完成房屋征迁26万平方米、土地征收8500亩,保障项目用地5500亩以上。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聚力增量提效,扎实推进工业强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首位战略,加快夯实产业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链,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加速增长。
一是提升主导产业规模和质量。开展工业提效年活动,大力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千亿规模行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50亿元。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快向高端、轻量、总成、核心部件方向升级,建成投产鼎瑜智能底盘一期、威格美动力总成等项目,开工建设保隆空气弹簧二期、亚新科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项目。持续推进耐磨铸件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建成投产山虎机械二期、中达滑动轴承一期等项目。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推动关键元器件实现技术突破,建成投产大地熊高性能永磁材料、天成新能源汽车电加热器等项目。组建港口化工园区市场化运营公司,建成运营综合配套和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加快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型医药等高端产业项目的招商布局。支持紫燕食品、老娘舅等龙头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开工建设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等项目,延伸布局材料加工、储能等产业,逐步建立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二是提升工业经济平台承载能力。支持经开区聚焦主责主业,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完成社会事务剥离,着力提升开发运营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完成河沥园区成片开发方案修编和兴宁路两侧地块控规编制,建成兴宁路综合能源站。启动建设南极东路二期等道路3条,改造提升宁阳西路等道路7条。加速推进港口园区自来水管网延伸和路网工程。新扩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建成运营汪溪智能制造产业园、企业科创服务中心。加快东津特色产业园建设,全力推进中溪、梅林、宁墩“园区+公司”市场化运营,持续提升园区经营效益。建成运行中溪污水处理厂、LNG气化站,加快基础路网、标准化厂房建设。
三是提升企业主体市场竞争力。持续推进“五大倍增”行动,新增市场主体6900户、规上工业企业60家、限上商贸企业5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4家。支持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单打冠军”,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家。持续壮大资本市场“宁国板块”,力争新增主板上市企业1家,东方碾磨进入上市辅导期,金鑫电机完成新三板挂牌,直接融资25亿元以上。坚定不移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入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用地攻坚行动,加大力度推进工业用地“退二优二”,开展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确保规上企业亩均税收增长15%以上。
四是提升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发挥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全要素链接和资源配置枢纽作用,加快“123N”平台体系建设,打通企业“研产供销服”全场景需求。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汇集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个和5G工业应用场景2个。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完成5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新增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个,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力争建成省级数字化改造区域样本。
第二,聚力激发动能,扎实推进开放创新。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用好用活各方资源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发展的动能与活力。
一是大力实施交通会战。扎实开展交通会战年活动,推进“33411”重点交通工程,加速构建外联内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快建设宣绩高铁、皖赣铁路改线工程,谋划推进宁国至临安城际铁路。全线贯通宁国至安吉高速,加快建设宁国至旌德高速,谋划推进宣桐高速仙霞互通。建成西北外环一期、南外环,开工建设西北外环二期和东北外环,启动实施G329小汪村及梅林段“二改一”、滨江大道大中修。完成青龙湾通用机场改扩建,编制通用航空产业规划。坚持交旅融合,加快“皖南川藏线”主线提升工程,谋划打造“皖南唐古拉”越野自驾线路,启动建设云梯至方塘南部山区东西向通道,打通一批县道“断头路”。
二是深入开展“双招双引”。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专,深入开展招商提质年活动。围绕产业链延伸布局,动态更新“两图两库”,紧盯目标企业,灵活运用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开展链式招商、驻点招商。持续优化招商项目预审机制,建立健全招商合同“全生命周期”双向履约监管制度,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8个,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百亿级项目不少于1个。统筹抓好外资引进,力争取得较大突破。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重点关注人才住房、子女就学等,持续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05人以上。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1200人以上。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创新省内外劳务合作机制,建成运营人力资源产业园,新引进外来务工人员3000人以上。
三是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1341”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火炬宁国基础电子元器件特色产业基地,新增省级研发平台2家以上。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启动建设高端装备及耐磨铸件、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G60科创走廊宁国科技创新产业园。持续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新增科技融资1亿元以上。建设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R&D经费投入强度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四是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东部乡镇探索皖浙毗邻乡镇联动发展。推进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设立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扩大长三角“一网通办”范围和深度。坚决落实各类惠企政策,大力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坚持宽进严管,持续做优中介超市。大力整治规范招投标市场,严厉打击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聚力共同富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年活动,抓牢产业化、促融合、补短板、优环境、托好底和农村改革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山核桃、畜禽养殖优势产业和竹子、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推动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继续实施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全面推广禁用除草剂,完成9个村民组“小山变大山”整合,新增张网采收3000亩。支持詹氏、山里仁等龙头企业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品牌合作,启动博农牧业、金津肉业迁扩建,加快推进思玛特禽业二期、顺安港口基地改造。新增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个、“三品一标”5个。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优化“1+4”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体系,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整治“抛荒地”2500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
二是提升农村宜居水平。围绕打造“六大片区”,注重因地制宜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实施村庄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高标准建设省级中心村6个,试点打造景区村庄5个,实施“四好农村路”100公里、生命防护工程230公里、危房改造60户。优化城乡公交路线和班次,方便群众出行。提升改造集镇水厂11处,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2处,全面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启动水阳江上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5座,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创成全国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三是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困难群众就业帮扶,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整合和市场化配置,推动资本下乡、能人兴乡,鼓励乡投集团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力争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超过6000万元,新增年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8个以上。大力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支持云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发展,主动借力全国全省供销、邮政平台,推动农资、农产品卖向全国。持续深化扶持方式改革,加快实施全国移民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县项目,完成移民后扶项目25个。
第四,聚力提升能级,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功能、微改造、精提升,融入山水生态,涵养人文气质,让城市更加精美宜居,更具韧性与活力。
一是整体推进城市规划布局优化。坚持多规合一、市域一体,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更新、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中心城区提升完善现代商贸服务配套,高品位打造现代商业片区。谋划推进高铁新区综合开发,与经开区联动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建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客厅”。凤形片区围绕皖赣铁路搬迁、西北外环修建,谋划推进与城市西北片区、港口片区融合发展。河沥片区突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留住和传承宁国人民的历史文化记忆。汪溪片区重点打造以党校、材料工程学校、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为核心的科教片区,培育集聚宁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和科技创新资源。
二是持续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以推进省级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试点为引领,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为统揽,继续开展城市更新年活动。加快高铁南站站前广场及周边路网建设,整体推进文体中心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加快建设文创中心。建成通车道路8条,改造提升道路5条,谋划推进嵩合路南延及跨东津河大桥,新增城市停车泊位5000个。完成烈士陵园改扩建,加快建设三津拦河坝,启动建设凤形公园,利用零星闲散地块打造景观节点8处。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完成16个老旧小区改造、10条背街后巷治理,拆除违法建设6万平方米,关注解决噪音扰民等群众身边的“城市病”。加大住房、用气、消防等安全隐患整治,建成智慧中心、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启动建设智慧城管二期、研学中心。完成河沥溪双桥扩孔及两侧防洪堤工程,建成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城区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项目一期。
三是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为导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完成智慧物流产业园可研报告编制,积极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支持仓储快递业发展,持续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云计算公司市场化运营能力,新建5G基站150个,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推广退税贷、税融通等业务,新增贷款额40亿元以上。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丰富华贝广场、富华外滩商业元素,加快建设凤形智慧农商城。支持国控集团做大资产规模,提高经营能力,健全现代化企业运营管理机制,打造县域一流国有投资发展集团。
第五,聚力低碳生态,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产业变绿、绿变产业”,厚植美丽宁国绿色本底。
一是扎实做好环境污染防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全年空气优良率和PM2.5平均浓度“双达标”、水质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新的成效。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扎实做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突出问题整改。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严厉打击偷排偷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杜绝产业层次低、环保风险高的项目落户。持续开展“一枝黄花”治理。积极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是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提质升级。主动融入“大黄山”,唱响“皖南川藏·多彩宁国”城市品牌,着力打造长三角休闲自驾旅游目的地。建成青龙湾核心区以及储家滩、板桥、高峰山景区,完善综合驿站、观光平台等配套,大力发展自驾体验、户外露营、亲水互动新业态。高标准编制“皖南唐古拉”度假区总体规划,改造万杨路,推进仙霞龙门四季运动旅游项目,加快发展漂流、登山、越野等山地旅游。加强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公厕等日常管理维护,完善游客投诉快速响应机制,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品质。支持乡投集团发挥平台和引资作用,市场化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新增省级特色旅游名镇、村各1个,A级村落景区及主题村4个,培育壮大一批高端民宿、乡村民宿村落。
三是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严控新增“两高”项目,支持企业推广应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任务。新增绿色工厂2家。统筹推进全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实现天然气长输管道与城镇管网互通,多元化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任务。持续推进路域环境整治,打造“安全通畅、美观舒适”的通行环境。倡导绿色消费。持续开展“十年禁渔”。
第六,聚力增进福祉,扎实推进民生事业。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民声”定“民生”,让“好事”好“实施”,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
一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建成城南、凤形2所幼儿园,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超过55%。建成宁阳学校河沥校区小学部,大力推进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建设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省级试验区。支持宁国中学打造江南名校,支持材料工程学校实施提质培优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师人才引进和管理考核,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持续推进健康宁国建设,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推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加快市医院迁扩建和三甲医院创建,支持中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强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人才培养引进、薪酬分配、绩效考评等改革,让德才兼备的医疗人才留得住、发展好、待遇高、受尊重。持续做好省定民生实事和暖民心行动。扎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拥军优属、人民防空、地方志、烟草、气象等工作。
二是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加大就业创业政策支持,着力解决结构性缺工就业矛盾,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扎实推进多元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国家试点,完善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争创全国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县。全面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加快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力度,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体育、老有所学等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建设全省首个航空护林站,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持续开展信访积案大清底行动,依法及时就地妥善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等民生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快智慧公安建设,坚决抵御防范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扎实推进“八五”普法。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积极推进撤乡设镇。加强源头治理和执法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各位代表!高质量完成上述工作,圆满实现全年目标,我们深知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政府自身建设,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能。一是提升政治能力。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恪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宁国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二是强化作风建设。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鲜明特质,继续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确保部署的工作、定下的事情紧盯不放、一抓到底。进一步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真抓实干、大干快干,全面掀起“比学赶超、争先争优”的奋战热潮。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解决企业和群众关注的痛点和难点。三是严格依法行政。推深做实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机制。扎实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四是筑牢廉政底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强化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等重点领域监管。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五是凝聚团结力量。自觉接受市委领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请示报告。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支持工商联、工会、共青团、红十字会、科协、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等工作。
  各位代表!奋斗点燃梦想,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为打造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小城市、谱写现代化美好宁国建设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一改两为五做到:即必须坚定不移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做到对标对表,做到有求必应,做到真心真情,做到求真抓实,做到知敬畏守底线。
  2.三区三线:“三区”即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线”即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3.退二优二: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引导产能落后、用地低效、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不符合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的工业企业主动退出,用腾出的空间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是破解资源、环境等约束,推进“腾笼换鸟”、促进转型升级的一种方式。
  4.两强一增:即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
  5.R&D经费投入: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
  6.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指国家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退税、缓税政策。
  7.义务教育“双减”:指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8.小山变大山:指针对林地权属碎片化,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以村民组为单位,统一经营措施、统一交易标准,由林农自发通过托管、转包、互换等多种流转形式,降低每户山场块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规模效益。
  9.五聚焦五查找:即聚焦真抓实干,查找有没有“虚”的问题;聚焦担当作为,查找有没有“躲”的问题;聚焦为民情怀,查找有没有“冷”的问题;聚焦守正创新,查找有没有“粗”的问题;聚焦实事求是,查找有没有“假”的问题。
  10.两违规:即违规吃喝、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
  11.五个区:指2022年宁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聚力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城乡融合示范区、低碳转型样板区、区域合作标杆区、共同富裕先行区”。
  12.“123N”平台体系:指1个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智慧园区”平台,N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13.两图两库:“两图”即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两库”即招商项目库、目标企业库。
  14.“1341”发展战略:“1”即建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县(市);“3”即建设橡塑密封件、耐磨铸件、电子信息三个主导产业国家火炬特色基地;“4”即与院校共建汽车、高端装备及耐磨铸件、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四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即加快推进G60科创走廊宁国创新产业园建设。
  15.“1+4”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山核桃产业振兴复合型科技特派团和农业生产机械化工程、茶产业振兴、畜禽养殖、新型肥料四个专业型科技特派团。
  16.六大片区:指根据不同的特点特色将全市划分为6个区块,因地制宜、特色化建设“仙云之居·康养乡村”“山水田园·魅力津港”“生态竹峰·秀美青龙”三个片区,培育“山核桃优势产业区”“传统文化积淀区”“红色养心体验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