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科技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宁国市科技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20032559141/202112-00048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宁国市科技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宁国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文号:
生成日期: 2021-12-17 发布日期: 2021-12-17
宁国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发布时间:2021-12-17 11:06 来源:宁国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 字体:[]

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实施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实现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防震减灾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是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平安幸福宁国的重要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宣城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主要成效

在宁国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宣城市地震局精心指导下,十三五时期,宁国市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防震减灾工作保障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成立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防震减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年度防震减灾重点工作,并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督查,推动工作任务落实。每年度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对各乡镇、街道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通过考核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严格落实防震减灾规划部署,稳步推进防震减灾规划项目。不断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各乡镇、街道均有专、兼职防震减灾助理员,防震减灾工作财政预算稳步增加。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了宁国市数字测震台,与省、宣城市地震台网进行了连接,辖区内地震监测能力达1.0级。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宁国一般稳步推进。全市共有7个省级地震宏观观测点,其余各乡镇、街道均有一个宁国市级地震宏观观测点,各观测点配有一名观测员,负责地震宏观观测、灾情速报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有效增强。抗震设防要求核定工作全面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程序。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有序推进,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口园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启动实施。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抗震设防技能培训与技术指导服务,有效提升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水平。地震应急响应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修订《宁国市科技局地震应急响应预案》。与应急部门建立防震减灾、抗震救灾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与消防救援队伍建立协同救援合作机制。积极参加和组织开展地震应急响应演练和第一响应人培训,积极开展地震志愿者和宣传队伍培训。创建了1处省级认定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高效稳妥应对2017412日浙江临安4.2级等周边地震。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成效显著。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加强与宣传、应急、民政、科协、教育等部门协作,开展防震减灾科普七进活动,每年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并在“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等重点时段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建成宁国防震减灾科普馆,展馆面积150多平方米;成功创建1所国家级、7所省级、2所宣城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宣城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处国家级、1处宣城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积极组织参加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荣获全国优秀奖和省级三等奖,在安徽省防震减灾知识大赛中,荣获高中组二等奖。

(二)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的关键时期。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形势,绘制好宁国市十四五防震减灾发展蓝图,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是指导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党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关注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地震安全保障需求也不断增强,防震减灾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财富不断增长、新型城镇化进度不断加快、人口分布不断集中,各类地震灾害风险交织关联,各种隐患威胁相互叠加,防震减灾各种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宁国建设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宁国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提出了弘扬宁国精神、擦亮宁国品牌、再创宁国辉煌总要求和全国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市争第一总目标。做好应对地震灾害风险挑战的准备,有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宁国市境内有宁国绩溪断裂、周王断裂等,周边有茅山东侧断裂等,外延200km区域内有郯庐断裂带等,地震地质构造复杂,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近年来邻区多次发生地震,未来五年面临的震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面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新形势,对照党和国家寄予的新期望,人民群众提出的新需求,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社会治理赋予的新任务,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

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不强。测震台运行率有待提升,地震监测能力需要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尚未形成服务能力。防震减灾队伍的专业人员缺乏,震情跟踪分析研判能力不够强。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不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够清楚。地震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建设缺失,抗震韧性不足、减隔震技术推广不够全面。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不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产品种类不够丰富,服务渠道较为单一。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距离普惠化、智能化、精准化还有较大差距,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难以充分满足公众需求,全民防震减灾素养还有待提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国家总体安全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全面推进新时代宁国市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为平安幸福宁国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基层防震减灾基础,提升地震安全服务保障能力,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以服务需求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2.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风险演变规律,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3.坚持改革创新,数字赋能。坚持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运用,不断激发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推动防震减灾治理能力现代化。

4.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把防震减灾融入宁国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长三角区域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着力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建设平安幸福宁国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应急响应、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地震数字化智能化支撑更加有力,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事业基础更加稳固,为宁国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1.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完善地震监测管理制度体系,完成宁国数字测震台标准化建设,加强网运行维护与保障管理,提升台站智能化水平,提高非天然地震监测能力,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服务社会的能力。

2.加强地震预报预警。强化三网一员宏观观测体系信息化建设,探索地震数值预测技术和地震长中短临及震后趋势预测业务,实现观测数据异常自动识别、指标判定与预测结果自动产出。建成地震预警台站和预警发布系统,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

(二)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1.推进地下搞清楚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编制全市地震结构图、地震危险性图、地震作用下因房屋破坏导致直接经济损失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图、地震作用下因房屋破坏导致死亡人口风险评估图及风险区划图、房屋设施加分级区划图等。完成国家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扎实做好成果应用工作。

2.推进地上搞结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抗震设防全过程监管机制,依法提高学校、医院抗震设防标准,确保一般工程达到本地区抗震防标准。持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开展典型建筑设施地震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

(三)全面提升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1.加强地震应急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地震应急响应预案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应急响应演练,开展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对接宁国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地震领域应急系统,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辅助决策能力。

2.加强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建设。规范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编制《宁国市地震应急响应手册》,增配应急处置必备的地震应急装备,推进地震现场应急队伍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协作,依法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强化地震应急响应工作基础。

(四)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1.健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全国、全省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江淮、“智慧宁国等建设,健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强化面向政府的地震应急保障决策服务,提供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的决策信息。建设综合性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公共服务。

2.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普素质。做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和重大地震事件纪念日等重点时段科普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加强防震减灾数字科普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创作科普宣传资料,整合应急科普服务产品、开发科普文创产品、建设普宣传管理平台。强化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普整体素质。

3.争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联合应急、教体、民政、科协等部门,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协助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争创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提高全市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参与度,提升城镇综合防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宁国市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建设宁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一般站和预警发布终端,建成宁国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和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2.地震监测站网标准化建设。完成宁国市数字测震台标准化改造。

3.地震宏观观测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地震宏观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利用APP软件对宏观观测信息的自动接收、汇集、分析与初判定。

(二)宁国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实施宁国市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编制全市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性图、地震作用下因房屋破坏导致直接经济损失风险评估图及风险区划图、地震作用下因房屋破坏导致死亡人口风险评估图及风险区划图、房屋设施加固分级区划图等。

2.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完成国家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

(三)宁国市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应急信息服务能力。对接宁国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宁国市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完善抗震设防数据库、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综合性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平台。

2.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购置无人机、EPS应急电源、便携式电源等应装装备,加强地震现场工作队能力建设,提升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

(四)宁国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等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建设便捷智能的综合性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

2.防震减灾数字科普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共同研发推广科普精品,创作一批科普宣传课件、科普宣传视频和科普宣传海报,整合一批应急科普服务产品,开发一批科普文创产品,建设一个科普宣传管理平台。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整合全市场馆类、地质公园类、培训和演练场所类、其他类等科普教育资源,创建1个省级、1个宣城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4.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创建1所国家级、2所省级、5所宣城市级防震减科普示范校,会同科协、教育、应急等部门,为示范学校购置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指导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展项,提升科普示范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法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职能部门防震减灾职责意识,推进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依法落实地震工作机构职能职责,改善工作条件,确保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二)保障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和增长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将防震减灾点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科普宣传、公共服务和示范创建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价。

(三)强化人才培养。建设与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提升才队伍质量。强化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以能力和实绩为导向,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防震减干部队伍。

(四)建立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总结评估。推动和完善与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相结合的规划评估体系,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促进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Baidu
map